发布日期:2020-06-19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236次
“从海洋走向世界”之七:去海洋中寻觅美
2019年7月9日至7月22日,18名本科生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进行了为期14天的海外游学,游学大部分项目在奥克兰大学海洋研究所进行。
我们的学习课程有,气候变化对贝类养殖的影响、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鱼类的生理稳态。
气候变化对贝类养殖影响。Mussel(贻贝)在新西兰北岛占据着全国23%的产量,在南岛则占有74%产量。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导致贻贝产量减少,例如降雨减少导致缺少营养,缺少营养导致浮游植物减少,浮游植物减少导致食物减少,食物减少导致贻贝体质下降。老师带领我们研究只在温度的作用下,贻贝状态指数的变化。首先,我们捕捞上来的贻贝中取出两组,一组是被喂养的贻贝,另一组是被挨饿的贻贝,各十个;然后,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水箱,每个水箱的温度分别为20度、30度和45度,我们要做的是测量在常温下,贻贝的总重、壳高,和在不同温度下存活的贻贝个数并测量其鲜重、壳重和壳高,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制作成一个“温度—成活个数”的曲线。从曲线上可见,随着温度升高,贻贝存活率会在30-40度左右突然下降。因此,全球变暖对新西兰海域贻贝养殖是有很大影响的。
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所学的mangrove是discover with water,而老师所说的是develop in sand?老师的回答是,在中国有很多红树林,它们聚集在一起,涨潮的时候根就被埋在了水里,而新西兰mangrove非常少,只有一两课独自生存,被沙土掩盖后,潮水一旦退去,就像是埋在了沙子里。2.在潮间带系统中,不同物种所在表面以下打的洞,会共同利用吗?老师告诉我们,实际上不同物种如果大小相近他们是会用同一个洞穴通道,而且有些捕食者为了捕获猎物,会经常寻找并且入侵其他物种的区域。
鱼类的生理稳态。老师简单介绍了等渗和变渗动物的特点,然后通过用螃蟹在不同盐度中血液盐度的变化而判断生物类型。我们分别在20、25、30、35、40ppt盐水下进行实验。第二天取出螃蟹血液,利用血液冻结的冰点,来画出海水冻结冰点和血液冻结冰点的曲线。根据老师之前做的入侵种螃蟹曲线可以看出,入侵种对盐度变化有适应的范围,既在一定盐度内,随着盐度增加,螃蟹体内血液盐度无明显变化,说明是limited osmoregulator。而我们做的螃蟹实验,根据图像显示,随着盐度增加,其血液盐度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这一点可以说明,这种螃蟹属于osmoconformers,即属于变渗动物。
除了学习外,我们还有其他的参观活动,例如访问奥克兰主校区,参观当地集市、海滩。新西兰的风景的确在国内少见,这里空气清新、海水清澈,非常适合静心学习。当地的人们非常友好,总是会微笑着向你打招呼。新西兰主要用水是雨水,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这是因为新西兰很早实施了垃圾分类,减少了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此外,新西兰天气变化多端,前一会儿还在下雨,紧接着就马上晴天,然后又继续下雨。新西兰比较重视环境保护,在海洋方面投入的也很多,设立的海洋保护区有40个以上,保护了当地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奥克兰市的中国人很多,走在路上能看到许多中国餐厅,一家中餐厅老板告诉我们外国人现在都很喜欢中国的美食。一批又一批中国人带着中国文化和习俗来到新西兰,使得新西兰人民渐渐了解并热爱上中国的文化。
本次新西兰游学之旅不仅使我学到了各种新的实验方法和思路,更让我拓展了自己的英文词汇量,还有幸结交了一群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再次踏入这片陆地,去海洋中寻觅新西兰真正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