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5-28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13次
2024年“感知中国”中外学生文化交流与社会实践活动(浙江青田)顺利完成
2024年5月25日上午,上海海洋大学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也门、柬埔寨、老挝、尼泊尔等多个国家的数名国际学生代表,在留学生工作办公室的组织下,在上海海洋大学澜湄稻渔项目组成员、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李嘉尧的带领下,与中国学生代表前往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开展“中国稻渔综合种养助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活动。中外学生代表先后参观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科技馆、青田田鱼原种保护育苗基地、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通过参观,留学生代表们得以对浙江青田历史悠久的稻鱼种养文化有了更加直观、深入及全方位的了解。
留学生们在参观中很新奇地发现1300多年前,农业主导着社会经济发展,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天然“劣势”,青田人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稻护鱼,以鱼促稻,创造出了“稻鱼共生系统”。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一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大大减少了系统对外部化学物质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经过千年的累积沉淀,青田形成了以“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这也让稻鱼成为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之一。
浙江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依山势取水,水田里种稻,稻田中有鱼。碧绿的山坡上是一层层稻鱼共生的特色梯田。这种传统的农业共生模式减少了肥药施放40%以上,肥药双控率先达到了欧盟标准,为我国山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青田样本。从传统稻田养鱼到各种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一水多用、一地双收,稻渔共作成为中国粮食增收的重要手段,更成为推动中国渔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位于丽水市青田县方山乡,是全球首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博物馆本着建筑景观与山体景观“和谐共生”的设计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使建筑与周围梯田相互交融,步道延续进入梯田,与农田联系更为紧密。
馆内设稻鱼共生系统主展厅、农业文化遗产展厅、稻米文化科普展厅等配套设施,对青田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展示,由源、本、创、美、道、魂等部分内容组成,集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公共教育、传承传播于一体,全方面展示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源流和文化内核。
来自也门的留学生何梦德(AL-AGHBARI AHMED SAEED MOHAMMED)表示此次活动意义非凡、收获颇丰:“在浙江青田我了解到了好多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关于稻鱼系统以及他们的优点。我们体验了青田的乡村生活,我觉得这里风景优美,在这里生活很舒适。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与中国城市相比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中国风格,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中国景色优美、生活富足的乡村图景,亲身见证到了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我听到介绍说青田稻鱼共生种植每亩产值突破万元,仅稻鱼米一项就为农民亩均增收超两千元,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青田模式,让农民致富了。这一点印象最深刻,希望我的国家也能向中国学习。”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共同提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倡议,号召世界各国从传承已久的传统农业中汲取智慧,并将这些代代相传的古老农业系统,视作当代和未来农业创新与技术的根基。中国作为最早响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历来十分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项目成为了全球首个正式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6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先生来青田考察时评价道:“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合理整合利用资源,协同增效,树立了全球典范。”
(供稿:留学生工作办公室)